创新公园:下一个国家战略关键词?

发布作者:肖璐浏览次数:

2016年,特色小镇之风席卷全国,它突破了新增开发用地等政策瓶颈,创新了城乡特色区块发展新模式,其建设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重大举措,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2017年,田园综合体成为投资新蓝海,它盘活了集体建设用地,创新了农业农村发展新模式,其建设成为推动中国农村发展的新动能,成为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

在小镇、农村发展问题解决之后,经过30多年发展,成绩斐然的中国城市、中国开发区也面临了诸多问题——城市发展动力不足、“老城更新不可能三角”、开发区让利政策难以为继、开发区招商难自主创新难等问题也亟待破题。

众多城市都在探索解决之道。结合国际经验和东滩操作经验,我们认为:在创新驱动这一国家战略的大环境下,创新公园是解决城市更新区换道超车、开发区转型升级问题的一剂良药。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创新公园,将成为继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国家发展关键词之后的另一个国家战略关键词。


一、不竭之星——创新点亮城市

城市发展离不开创新动力的植入,创新也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它成为众多城市的发展战略、它决定了城市的兴衰更迭、同时它也决定了未来中国城市竞争力和城市格局。

 1、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源动力  

历史经验表明,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创新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现代国家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竞争,根本是创新能力竞争。创新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国家强,创新久则国家持续强盛。


 2、中国迈入创新发展新时代  

受世界经济复苏疲弱、低端产能过剩依然严重、人力成本剧增、发达国家吸引制造业回流、中国代工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已进入转型拐点期,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创新”成为关键词、创新是国家重要发展理念。2016年5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发布,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中国国家创新指数位列全球第17位。


 3、创新在各大城市蔚然成风  

在国家创新战略的引导下,中国的城市也积极把创新做为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对省会城市进行总结,在31个城市(不含港澳台)中,有30个城市把科技创新作为十三五和市级总体规划的重要战略目标,其中,定位为世界级科创中心的城市有7个、国家级科创中心的有14个、区域级科创中心的城市有6个、省级科创中心的城市有3个。创新已经成为点亮华夏大地的璀璨星辰!


二、空间变革——创新改变城市

从城市诞生的第一天起,它就算不上是人类最舒适的生活形态。但即使在互联网已大规模普及之后,人们依然愿意选择这种拥挤且紧张的生活方式,其原因无外乎城市的便利、多元、高效和包容。而这些特征最终指向的是,城市始终是最容易诞生创新的社会环境。

——第一财经,《2017中国城市创新力排行榜》

城市是为了创新而存在的,而创新也不断颠覆城市形态。创新对一个城市的意义不言而喻,创新风潮不断引领城市更新建设、助力城市升级蝶变。放眼世界,我们不断追踪创新要素的集聚方向,探寻创新与城市空间的关系;聚焦中国,我们不断总结创新空间的建设模式,寻找城市创新空间的中国答案。


 1、创新空间的百年迁徙  

① 创新的出现:城市工业园

从18世纪60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创新活动在城市大规模爆发。到19世纪和20世纪初,欧洲的曼彻斯特、米兰、斯图加特等城市集聚了众多高水平的制造业企业,这些企业的集聚形成了城市工业区——这些城市工业园成为了现今城市更新的重要区域,如德国鲁尔工业区、北京798艺术区、上海杨浦老工业区等。


② 创新的外迁:城郊科技园

技术进步与郊区化共同促成了各类郊区科技园的出现。如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园——斯坦福大学科技园就紧邻旧金山市区,这种园区以产业为主、相对封闭,是美国自50年代以来的最主要的创新空间。不仅仅是在美国,在中国,城郊科技园也成为创新空间的主要载体,如北京市总体规划中 “三城一区”科技创新空间的未来科学城和怀柔科学城,都在北京城郊。


③ 创新的回归:城市创新区

布鲁金斯学会对美国创新区的持续跟踪研究表明,美国近年来创新活动有从郊区回归市区的现象,并提出了“城市创新区(Urban Innovation District)”这一概念。城市的活力、城市的便利、城市的市场、城市的人才……都促使创新活动逐渐回归城市。如伦敦东区、纽约硅巷,这些创新区的发展往往伴随着老城更新、工业区更新、园区转型升级发展需求。


 2、失落空间的全新突破  

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区已经从增量发展专项存量优化时代,城市已经没有大规模的“空白”用地可以用于科技创新,我们只能用存量改造、存量优化思维,在城市中为创新寻找新的空间。

那么,哪些空间能够为创新所用呢?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发现两类“失落空间”——旧城区和产业园,它们面临诸多问题、它们亟需转型发展、它们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创新给予了这些空间一些新的可能性。


① 旧城区——寻找换道超车的原动力:从“城”到“园”的华丽转身

对绝大多数城市而言,旧城更新往往是消费侧的更新——商业、旅游、文化、居住等,而我们认为,旧城更新关注的更应该是供给侧的动力——如何跨越发展、换道超车?中国的创新战略、国际创新空间的迁徙路径也许能够为旧城更新寻找到关键词——创新。

伦敦东区曾经是伦敦不太光彩的一面——街道狭窄、房屋稠密的贫民区。2005年,国际奥委会将2012年奥运会举办权授予伦敦。伦敦宣布将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改造伦敦东区。2010年,英国前首相和伦敦市长共同启动了“东伦敦科技城”项目,投资4亿英镑,借助其都市核心区和交通枢纽区位、以科技复兴为主题,把硅环岛向东扩展到斯特拉福德奥林匹克公园区域,形成高技术产业中心,真正推动东区重生。经过几年的发展,这个曾经不光彩的地方,成为了当下最热的世界创新首府,被誉为“欧洲的科技硅谷”。


② 产业园——寻找转型升级的新动能:从“园”到“城”的自我改造

以城郊科技园为主的上一轮创新空间,往往都远离城区、都市功能相对薄弱。而一份对美国硅谷高科技公司中5000多名员工的调查显示:有超过50%的人希望能够从西岸的硅谷搬到东岸的纽约——相等的薪水、消费水平却拥有更好的生活乐趣!全球的科技园区都出现了“社区和城市融合”的发展动向。

为了拥有持久竞争力,瑞典Kista科学城于1999年开始改造其产业、商业及社区发展,目的是将科学城建设成宜居和快速成长的科学城,让科学城内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能够留住优秀人才。瑞典最大的购物中心Kista广场、Kista科学塔、商业街、电影院等文化娱乐等城市功能设施不断完善。更加宜居的环境吸引了众多人才——近年来地区总人口增长了4000户,Kista科学城也成为了创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的科学“城”。


三、创新公园——创新成就城市

创新时代的每一分进步,源头都是我们的思想解放。当时代的弄潮儿,就要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激发每一个人脑海里那些聪明的设想,不断开辟新行业、提供新职业、开拓新的经济社会活动面,使之成为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活力之源。

——人民日报

东滩顾问置身于城市开发领域已15年,这些年里,我们见证了无数起政府和产业地产开发商之间的拉锯战——政府希望开发商全力以赴做产业,最好10年内不要考虑盈利问题;而开发商又经常借着产业名号拿地,大肆做房地产开发。然而,产业真的不盈利吗?商业模式只能是商住贴补产业?产业地产商住项目真的这么难以启齿?政府和开发商如何寻找平衡点?


 1、创新公园的概念内涵  

结合世界新一代创新区发展规律,东滩顾问认为,政府和开发商的“两个极端需求”能够重新找到平衡点——“创新公园”——融合“产业、社区、文化”的新一代城市创新空间。正如引言中提到的,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最大的突破是解决了小镇和农村的建设用地瓶颈,我们认为,顺应创新区发展趋势,在不久的将来,创新公园也许能够和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一样,突破城市更新和产业园区中“产业用地和商住用地”瓶颈,成为下一个国家战略关键词和影响全国的现象级产品。

其实,在上海市总规中,率先提到了一类创新空间载体:科技商务社区(TBC产业社区)——强化与创新经济和创新发展相适应、更好吸引全球创新创业人才的服务设施和服务环境,是创新功能、产业功能、文化功能和城市功能融合发展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功能区。

相较于“TBC产业社区”,“创新公园”更强调内部生态性和外部开放性。


① 创新公园是一个三生融合的“微型公园城市”

围绕人的需求,以生态为基底、以科创为动力、以人文为灵魂,构建城市发展的创新单元。

② 创新公园是一个创新驱动的“城市活力细胞”

创新公园强调“聚落式创新”,通过集聚大、中、小、微等不同能级的企业,构筑企业生态,以联合研发、共享经济、跨界碰撞的新模式,为城市更新、园区转型植入“产业创新基因”。

③ 创新公园是一个内外联动的“城市生命体”

其运用城市生活学理念,像一个生命体一样,既自成体系又能对外交流,重视开放性和对外交流性。


 2、创新公园的创新之道  

放眼国际案例、立足项目实操,我们总结了创新公园的开发要点,提出了创新公园的产品模型。


① 空间创新——从“园区城市”到“公园城市”

自1979年招商局在深圳创办全国第一个工业园开始,工业园模式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园区城市”成为中国城市的现有格局。在创新回归城市的大潮下,这类城市的创新难以为继,亟需寻找新的创新空间模式以推动城市持续发展。创新公园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提出的能够集聚创新要素的新创新空间——一个细胞式、聚落型、开放性的有机产业社群,一个个创新公园组成了创新公园城市。

从空间形态上来看,创新公园主要表现在一核、一带、一底、三聚落。


图:创新公园空间形态

一核——细胞核

是产业创新DNA,具有强大的复制性,将成为区域的产业创新中心、技术转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就如特色小镇的“小镇客厅”。

一带——细胞膜

是公共服务带,包括商业、社区、公建等服务,既对内服务本公园企业及人群,又是创新公园的对外界面,融入整个城市的服务网络。

一底——细胞质

是创新公园的基底,是一个绿色、生态、科技的创新环境。

三聚落——细胞器

是创新公园的产业、生活、文化交流的功能单元,与创新核互动,承载产业、生活、文化、开放等众多功能。

国际上有不少成功园区(城区)就是采用这种空间格局,让创新和城市融合的更加紧密,如纬壹科技城、马斯达尔城;我们在项目实操过程中,也用这种理念规划了不少项目,如招商局芯云谷(2016年中国十大最值得期待园区、2017年最具投资价值产业园区)以及在苏州某项目中率先提出了创新公园的概念,打造成苏州第三次创业和城市迭代升级的样板项目。


② 产业创新——从“乌合之众”到“创新生态”

在苏州某项目的规划过程中,我们重点对比了苏州和深圳两个城市的创新能力——深圳是如何赶超苏州、赶超上海,成为中国创新城市排行TOP2的。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深圳最大的优势在于“活力企业在深圳的创新土壤中一代代萌芽成长”。以部分企业的成长轨迹为例,可以大致勾勒出深圳的企业的“成长生态”(如图示),每一代都能看到他们转型和成长的生命周期,深圳的土地上,每过十年就会诞生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我们称其为“猛虎+狼群+蚁群”的企业森林生态体系。

我们希望在创新公园里能够集聚这样一群企业:

猛虎型企业——行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强势带动产业快速强链补链,引领行业革新,并且通过建设大企业生态链下的创新企业中心,一方面自身的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带动一大批其他的创新企业共同成长,持续引领行业创新。

狼群型企业——活力型创新企业。

这些企业是行业的创新主体,它们具备核心技术、对市场有快速的反应及适应能力、极强的协作能力,还能够合纵连横,具有较大的行业竞争优势。

蚁群型企业——小微企业。

这类企业的集聚,能够形成集群效应,它们对产业变迁的趋势有灵敏的洞察力,对生态圈伙伴有强大的号召力,以“双创”氛围和平台集聚初创企业快速集聚,建立社群圈子。


③ 功能创新——从“生态宜居”到“科技人文”

创新公园是一个彰显科技人居的微型城市。我们相信,在未来,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一定是科技手段。创新公园是立足“未来城市”人居生活,打造科技人居、产业创新、城市服务三大类城市核心功能,融合文化交流、智慧城市、生态环境三大类城市环境功能的微型城市,体现以人文本的理念。一方面催生城市和产业活力,另一方面能够成为城市建设的标杆和样板项目。如下图示。

创新公园的功能,主要围绕三条线构建其一是服务于城市的全生命周期,体现为城市发展动力的转变、科技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其二是服务于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满足企业从0-1-100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其三是服务于人的全生命周期,满足人从婴儿期-老年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

服务于城市的全生命周期。纵观历史,科技创新与技术应用成为推动城市发展、迭代升级的关键要素。

创新公园聚焦未来城市科技创新及技术成果转化,如:新材料、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制造、现代交通、生物技术、现代食品制造、现代农业等科技,集聚科创所需的关键要素,推动城市迭代升级。主要表现的功能项目有:企业研发总部、资源集成平台、孵化器集群、科技城市展示区、科研机构分支或平台、城市科技体验中心等。

服务于企业的全生命周期。围绕企业的种子期、成长期、成熟期、拓展期、迭代期提供创业服务、研发服务、生产服务、市场服务等多种服务,主要的功能项目有孵化器、公共技术平台、小试中试平台、、企业研发总部、共享生产基地、共享物流基地、共享仓储基地、成果转化中心、科技试验田等。

服务于人的全生命周期。从幼儿到老人,从工作到生活,打造覆盖全龄、全人群、全时段关怀的创新公园:以更具前瞻性和人性化的硬件设备和人文服务,打造集智能化科技、人性化服务、全龄段需求为一体的全生命周期产业配套模式,让创新创业无后顾之忧。

综合而言,围绕三大生命周期线,立足5大关键要素,打造18个主要功能业态,构建出创新公园的功能体系。

创新回归城市已经成为行业内的共同认识,城市需要做的就是以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契合的姿态去迎接这一波创新大潮,尊重创新规律、抢占政策先机、拥抱创新时代!


联系东滩
如果您需要我们提供项目咨询、运营顾问、专题研究等方面服务,请点击“业务联系”填写需求信息,以便我们尽快做出回复。
咨询热线:021-3362 6586,139 1600 5445
业务联系
微信扫一扫
立即关注东滩智库

业务联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