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产业化的模式探讨

发布作者:刘文传浏览次数:

2016年《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由环境保护部发布;十九大报告勾画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2018年3月,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3月19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组建生态环境部;5月19日,习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随着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生态产业成为新时代的越来越重要的产业,生态产业化也将成为区别于财政支持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东滩顾问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课题中,提出了以生态产业化为重要内容的绿色崛起战略,对生态产业化模式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在此整理成文以供探讨。


生态产业是即针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利用市场、技术、人才等手段,实现生态环境要素的保护、修复、治理、监管而形成的产业。具体而言,即将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环境资源确权后作为特殊资本来运营和市场交易,使资源消耗、能源损耗、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行为可以进行指标量化,将生态要素由无偿享用的资源转变为需要支付购买的商品,实现生态要素的市场化运营,和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管等生态行为良性发展。生态产业化是一种实现生态治理与保护的可持续、可盈利、可收益的创新发展模式。

图:生态产业化理解


  1、生态产业化缘起  

生态产业化缘于国家对生态的重视。2018年3月11日,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全国两会之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将环境保护部改建为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的组建,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又一次深刻变革,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一项重要的顶层设计。生态环境保护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生态文明体系”,明确生态文明体系的丰富内涵,提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目前我国生态资源欠缺,环境治理经济负担重,亟需探索生态产业化发展之路。我国资源紧缺,人均占有量少,为子孙后代发展考虑,亟需治理和保护。治理资金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各地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生态资源的保护、修复和治理。早在2016年,当时的环境保护部提出,今后五年中国环保投入达每年2万亿元。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环保总投入占GDP的比例为1.5%左右,发达国家环保总投入占GDP的比例为2.5%—3%。我国生态治理以财政投入为主,经济负担重,治理效果欠理想,亟需探索市场化、产业化的生态治理发展之路。

表:中央和地方对生态要素保护和治理的资金投入


  2、生态产业化的市场、主体、技术、制度  

(1)产业主体方面

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扩大规模,并购重组进入白热化阶段。从2013年开始,我国从事生态领域的环保企业开始并购潮,并在2015年达到一个高位后,便持续处于活跃状态。2017年,全国环保产业发生并购86起,涉及金额385亿元。2018年将迎来环保行业并购重组规模之最。2018年9月,中国天楹以88亿成交价成功收购欧洲环保企业Urbaser,成为中国环保行业最大的一笔海外并购;2018年9月,盈峰环境科技集团宣布拟以152.5亿元收购长沙中联重科环境产业有限公司100%股权,如果获得证监会批准,这笔收购将是国内环保行业最大一例并购案。

(2)产业技术方面

科技公司纷纷涉足环境领域,实现环保技术创新。2017年,华为与中科宇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实现环境技术创新。华为与中科宇图推出“环保云”解决方案,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图形化监控、大数据分析的创新型生态环境监管与防控体系;华为与先河环保推出“智慧环境系统”,构建天地空一体的智慧环境监测、智慧管理、智慧治理体系。

(3)产业市场方面

政府通过跨区合作,形成生态解决方案。目前市场上,电力、能源、耕地、用权(排污权、碳排放权、水权等)等已经实现跨省(区)市场交易;水体、风沙等已经实现跨省(区)共同治理。

(4)产业制度方面

各地纷纷创立一长制管理。自2007年,江苏无锡在全国首创“河长制”,探索出一条河湖水问题治理新路,之后,各地纷纷探索其他生态要素的制度体系。 “一长制”制度的建立,实现了对生态要素的统一管理,权力集中,责任强化。


  3、生态产业化的模式分析  

综合产业发展包含的资金、技术、主体等要素结合目前市场上应用较广泛的生态产业化发展模式,笔者将生态产业化模式概况为基金+补偿金模式、跨区合作模式、生态数据平台模式。

(1)基金+补偿金模式为生态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企业、政府、生态组织、金融机构通过设立生态治理基金、绿色产业基金,绿色发展基金等基金模式来募集社会资本,进行生态产业投资;政府建立生态补偿金,在发展生态产业、生态移民、禁牧休牧、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企业和农牧民直接支持。

(2)跨区合作模式提高了生态产业化发展水平和效率。

通过地方合作,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实现水体、风沙等跨区污染治理,耕地、能源、水能等跨区市场交易,协同解决生态问题,共谋生态经济发展。

(3)生态数据平台模式为生态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以生态信息大数据为基础,建立研究院、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创新生态修复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等生态技术,解决草原、荒漠、矿山、河水、湖泊、森林、田地等各类生态治理的难点,更好地实现生态环境的智慧监管、保护、治理。


针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环境要素,以目前市场上发展较成功的项目和企业为例,具体解析生态产业化模式。

  1、治沙模式——“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直跨鄂尔多斯市杭锦、达拉特、准格尔三旗,也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上世纪80年代,亿利资源集团开始库布其五位一体、四轮驱动的治沙之路,形成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大丰收”。

①项目背景

库布齐沙漠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直线距离只有800公里。库布其沙漠治理前是京津冀地区三大风沙源之一,沙漠生态环境恶劣,给当地居民居住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也使当地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988年,亿利资源集团着手治理库布其。

②治理模式

企业设立基金进行产业化投资,建立生态数据平台实现治沙科技持续化创新;党委政府通过引导政策性支持治沙工作;农牧民或入股或务工参与治沙产业;最后通过系统化科学化规划,亿利人探索出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四轮驱动”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

图:库布其治沙模式

③治理成果

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大丰收”。产生了千亿元的经济效益,带来了“世界治沙看中国 中国治沙看库布其”声名远播的全球共识,实现了沙漠变绿地的生态效益。

图:库布其治沙效益


  2、造田模式——土地政策支持脱贫攻坚的“阜平样本”  

河北阜平县是全国重点贫困县,是典型的老区、山区、贫困区“三区合一”县。自2006年我国实行耕地占补平衡以来,阜平县广泛开展土地改良和农田建设工作,开展土地“占补平衡”试点,特别是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阜平县积极参与国家适度统筹计划中,统筹推进耕地保护与建设工作。

①项目背景

阜平县全域基本没有一块平坦耕地,既有耕地仅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84%,68%为未利用地,其中25度以下未利用地52万亩,经过国家、省、市、县四级反复调研、多次论证和对接,国土资源部支持阜平县开展土地“占补平衡”试点,同意阜平将坡度为25度以下的历史遗留损毁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开发整理成园地,经国土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认定,验收后用于“占补平衡”,纳入耕地进行管理。

②治理模式

阜平县以“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四位一体模式,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企业实现规模经营,农民以土地入股获得股份收益,在园区内务工者还有务工收益。地方政府与企业合作,开展土地整治并约定未来用途,通过整治将荒山变成良田,提高土地产出,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政府统筹主导,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构建了我国耕地占补平衡的新思路:县域自行平衡为主、省域内调剂为辅、国家适度统筹为补充,国土资源部支持阜平县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内有偿转让和“占补平衡”位移;支持阜平县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集中投入资金用于阜平县补充耕地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村级组织推动,村民将土地经营权按面积折合成股份流转到村委会,村委会代表农户以土地入股,与农业公司合作开发经营。

农户入股参与,农户以土地资源入股与农业开发公司合作开发,农民再返聘到企业做工,项目区经营收益村委会代表农户与企业按5:5比例分成,并设定保底收入,保障农民收益。

企业开发经营,阜平县政府与以河北乾元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合作,启动实施道路、农田、基础设施等土地整治项目,高标准开发治理,发展高效农业,大力发展以食用菌、高效林果、养殖为主的高效农业。

③治理成果效益显著。

经济效益,截至2017年底,通过“占补平衡”指标流转已实现收益60亿元,按照规划,新增耕地将会带来200亿元的收入。生态效益,荒山秃岭变成“花果山”,20万亩的林果种植面积可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5.3个百分点。社会效益,据统计,到2017年底,阜平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3262元增长到7405元,贫困人口由10.81万人下降到2.6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4.4%下降到13.8%。另外,通过土地指标流转帮助城市和发达地区补充建设用地。


  3、治草模式——蒙草生态集团:“草原生态修复引领者”  

目前市场上草原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依托企业通过植物生态修复,开展生态修复和种业科技业务,解决草原生态环境问题。

①企业背景

蒙草生态集团是一家用大数据修复生态的独角兽,是中国草原生态修复的引领者。蒙草生态(股票代码300355)以内蒙古为样板,将“生态理念+技术智慧+资源储备”的生态修复模式复制成疆草、藏草、滇草、秦草等事业群,已在全国10多个省份开展业务。

②治理模式

通过跨地域产业合作,向生态产业纵深推进;创新生态科技,建设生态数据平台,撑起全产业链“骨架”;建立生态牧场和产业联盟平台,促进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龙头牵引,构建生态全产业链化。

③治理成果

蒙草集团成功的草原生态修复模式已广泛应用于新加坡、蒙古国、俄罗斯、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蒙草集团积极推进生态修复业务,以驯化乡土植物修复生态的理念和智慧,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4、治水模式——新安江,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  

新安江横跨安徽、浙江两省,污染治理复杂。2011年,财政部、环保部牵头组织试点,针对新安江流域水环境问题,开展治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①项目背景

新安江发源于黄山市休宁县,绵延242公里,是安徽省第三大水系,也是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收纳600多条大小支流注入千岛湖。由于开山挖渠,导致水土流失、水体污染、洪涝灾害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给安徽浙江两省用水造成了严重的损害。2011年,财政部、环保部牵头组织试点,每年安排补偿资金5亿元(中央财政资金3亿元,浙江与安徽两省各安排1亿元),治理新安江水环境问题。

②治理模式

成立绿色发展基金、生态补偿金、污染赔付金,保障治理资金供应;跨区合作,建立上下游互访协商机制,统筹全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成立生态环保考核机制,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③治理成果

新安江综合治理成效明显。首轮的三年试点,新安江水质保持为优,浙江千岛湖营养化问题得到改善。新安江整体环境大幅提升,取得了山更绿、水更清、景更优、人更和的良好效果。


  5、治山模式——河北迁安,矿山治理绿色样本  

河北迁安铁矿石储量丰富,历年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矿山破坏,迁安正视历史欠账,补齐生态短板,把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狠抓治理、修复,绿化、复垦,使得废弃矿山复绿,燕山脚下再现绿水青山。

①项目背景

迁安的铁矿石储量达20.78亿吨,素有“铁迁安”之称。1958年首钢入驻,拉开了迁安矿业资源开发的帷幕。60多年来,迁安的矿业资源开发带来生态破坏,大量采矿剥离的废料、尾矿砂堆放,不仅压占了大量土地,而且造成土壤沙化、荒漠化,还形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

②治理模式

成立土地整治公司,征缴矿山治理保证金;综合打包矿山环境综合治理与土地复垦项目,带动企业投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开发可用于占补平衡的耕地;将普通复耕与高端发展相结合,打造耕养综合特色小镇。

实施保证金征缴制度,迁安市成立土地整治公司,全面铺开矿山生态修复治理。迁安市国土局要求每个矿山企业都要有专业队伍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编制《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程项目设计》并严格按照设计施工,根据项目设计报告向主管部门缴纳大于治理成本的治理保证金,并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缴纳同矿业权设立与管理相结合。

矿山环境综合治理与土地复垦综合打包,2017年以来,迁安市抢抓国家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的机遇,将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与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有机结合,以启动国有矿山复垦为抓手,制定激励措施,引导和带动其他有主矿山主动投资,最大限度增加复垦耕地指标,实现企地双赢。

开发可用于占补平衡的耕地,对矿地进行实地踏勘、规划设计、矿地整治,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和其他工程等,土地复垦后种植大田作物,用于耕地占补平衡项目。

普通复耕与高端发展结合,将矿坑经过深度改造,建成淡水鱼养殖基地,引进循环水养殖技术养殖淡水鱼, 建设综合服务区、现代渔业生产区、渔文化体验区、渔产品加工物流区、乡村民宿体验区、循环农业示范区等功能区,将这里打造成一个生产、生活、生态三融合、“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国家级矿坑复合耕养综合特色小镇。

③治理成果

截至目前(2018年11月),全市已投入矿山环境治理资金3.3亿元,已修复绿化及复垦面积达2.4万亩,使得燕山脚下再现绿水青山。


  6、育林模式——安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安庆市作为安徽省五大重点林区之一,2017年7月开始,作为安徽省试点城市之一,安庆市开始实施林长制,建立了一整套林长责任制度,形成了一系列完善的育林模式,安庆借力“林长制”打造金山银山,使绿水青山成幸福靠山。

①项目背景

安庆市林地面积56.6万公顷,森林覆盖面积53.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9.24%;林木绿化率42.87%;森林蓄积2526万立方米;湿地16.9万公顷,湿地率12.4%,河湖湿地集群。良好的森林资源“家底”,使安庆成为林长制试点的不二人选。

②育林模式

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风险补偿金;搭建政府融资平台,解决林业发展资金问题;创新实施“林长制”,实现林长责任网格化管理;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实施“三权分置”和“三变”改革,发展绿色经济和林下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建立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每年建立林业绿色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为林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

搭建政府融资平台,解决林业发展资金问题。市及各县(市、区)建立或指定投资公司,整合涉农相关资金,并与有关金融机构合作,解决林权融资难。“皖林邮贷通”是由安徽省分行与省林业厅联合开发的银政合作贷款,重点推进“30万元以下,2年期”林权抵押小额贷款。安庆市“皖林邮贷通”林权抵押首笔小额贷款花落桐城市。

创新实施“林长制”,2017年初,安庆市率先在全省探索实施林长制,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市、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将林长制作为党委、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压实各级林长职责到乡镇、村,并落实到山头地块,实现林长责任网格化管理。

规划引领,夯实林业基础,构建了“1+2+3”体系:1个总规——《安庆市林长制2018-2020年实施规划》;2个专项——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意见;3个配套——评价指标、考核奖惩及智慧林业(林长制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示范带动,重点工程牵引,在桐城市试点道路绿色长廊工程;太湖县试点芭茅山改造工程;望江县试点武昌湖湿地保护与利用工程;宜秀区试点“青山白化”治理工程。各地根据本地实际规划实施重点工程,如怀宁县实施独秀山生态修复,废弃矿山治理与复绿、森林长廊绿化提升等重点工程,为林长制的全面铺开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权分置”和“三变”改革,助力乡村振兴,安庆市加快集体林权“三权分置”和“三变”改革,全市全面推行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建设林权流转交易平台。积极引导林农以林地入股,实行收益分红,2017年每股股本9000元,每股分红630元。  

发展绿色经济和林下经济,发展花卉苗木、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康养等绿色经济模式,“森林+”模式在安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③治理成果

林业基地及产业发展带动41.6万户林农受益。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态护林员3219人,占护林员总数的59.6%,基本达到“一人护林、全家脱贫”。

综上,生态产业化是新时代推进生态建、探索生态产业化发展的资金、技术、管理路径的重要凡是,是实现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可盈利、可收益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必将引领生态产业模式转变,切实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联系东滩
如果您需要我们提供项目咨询、运营顾问、专题研究等方面服务,请点击“业务联系”填写需求信息,以便我们尽快做出回复。
咨询热线:021-3362 6586,139 1600 5445
业务联系
微信扫一扫
立即关注东滩智库

业务联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