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区战略转型的方向——5大发展模式转变(东滩视点4期)

发布作者:东滩智库浏览次数:

本期导读:

-中国高新区发展相关资讯

-中国高新区的发展历程

-国家高新区战略转型的方向

-法国索非亚高科技园区


※动态资讯※


从1985年至今,全国一共建立了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二十多年来这些高新区以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和优惠政策,吸引国外企业投资,为地方宏观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被誉为中国区域经济的“新引擎”。

国家高新区自成立以来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从业人员从14万人增长到2006年上半年的520万人,增长37倍;人均技工贸总收入从6.3万元增长到2006年上半年的66万元,增长10倍;年上缴的税费总额从3.9亿元增长到2006年上半年的1615.8亿元,增长413倍。


※主题解析※


1951年斯坦福大学通过土地租约,出租7.5%的校园土地给瓦里安公司发展高科技,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的诞生。随着研究园的不断开发利用,世界上第一个高新区——斯坦福研究园发展成为世界闻名的硅谷。此后,世界各国和地区竞相效仿,纷纷设立各种形式的高新技术园区。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浪潮,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兴办高新技术园区的热潮。

1985年7月,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圳科技工业园。此后全国各地纷纷开发了各种类型的高新区,其中由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54个,它们已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2001年,为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科技部提出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战略;2005年1月,在新的历史形势下,科技部又印发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纲要》,对高新区“二次创业”战略给予了进一步诠释,其核心为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再一次掀起了国家高新区的“二次创业”浪潮。


※主题观点※

国家高新区战略转型的方向


自从2001年科技部提出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号召以来,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理念和实践发生了很大变化。基于对多个高新区项目的咨询服务,东滩顾问认为,国家高新区的未来战略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注重优惠政策向发展产业集群转变

随着高新区面临的形势变化,发展高新区的主要措施开始从表层优惠政策向深层次的产业集群转变。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区域优惠政策往往导致高新区的粗放式发展,不利于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的形成;二是高新区已形成了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聚集区,相对于产业聚集因素,高新区的各样优惠政策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小,边际效应递减;三是区域优惠跟WTO规则不相符,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入关要求。

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看,基本经历了由“单个企业→同类企业集群→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演变,高新技术产业只有集群化发展,才会激发出更大的能量。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靠高新区优惠政策构建的优势会逐渐减弱,高新区的竞争优势只能建构在具有独特区域优势的产业集群之上。

因此,从未来高新区政策走向看,优惠政策将可能逐步从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这是国外通行的做法),促进高新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当然这在短时间内还很难实现,但是高新区却要及早转变思路,在推动产业集群上下功夫,不要被现有的政策光环扰乱了视线。

二、由加工型高新区向研发型高新区转型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新区的整体研发投入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在新的战略形势下,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高新区与一般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也就没什么差别,不管入区企业数量和经济规模有多大,没有核心竞争力,必然没有长远发展的生命力,也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从另一个方面讲,高新区是最有条件发展研发型产业的。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最先考虑的是区域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而对于研发型企业来说,最先考虑的则是区域人才、技术、资金的密集程度。由于高新区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新区较适于打造前端性产业链(研发、设计、中试等)。

在创新主导的战略格局中,未来高新区的发展,不在于比规模而在于比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效率,一味招商高新技术加工厂做大规模的方式已经过时了,从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区的发展轨迹来看,我国高新区也将逐步走向以研发中心、研发型产业、科技服务业为主体的研发型高新区。

三、从强调引进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

在高新区发展过程中,许多高新区都把吸引跨国公司当成自己的首要战略目标,以为把大型跨国公司引进来,就算大功告成了。其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灵魂是跟上技术进步的节奏并自主掌握核心技术,不能指望大企业集团单独完成这个任务,中小科技型企业在创新和技术进步上往往更具灵活性。

随着高新产业系统化、交叉性的增大,使得科技研发与转化的复杂性日益加大,从而大规模研发的系统风险大大增加。而随着科技预测性和可控性的加强,在总体方向下,将研发课题市场化、模块化、专业化,采用小规模研究,充分利用其灵活性,可有效分散风险和加快科技研发速度。

据统计,德国约有2/3以上的专利技术是中小企业研究出来并申请注册的。进入80年代,美国大约70%的创新来自于中小企业。我国的情况大体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约65%的专利是由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80%以上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

因此,高新区的战略转型,应从强调引进大公司大企业向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使高新区成为培育、造就高新技术企业的摇篮,从根本上提升高新区的自主研发能力,形成一批根植性强的自主创新产业。

四、由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和“氛围培育”转变

我国高新区发展多年来是通过廉价工业房地产来推动的,到现在,高新区发展仍然有浓厚的房地产驱动特征。很多高新区以园区开发为主,较少涉及高科技产业开发和培育,利润增长过分依赖市政基础设施承建和土地成片开发。其发展基本呈如下轨迹:创业初期大规模招商引资带来土地批租收益,以市政基础设施承建获得超常发展;随着土地批租量突减或无地可批,市政设施大体完成,缺少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经营开始出现滑坡。

其实,道路、楼宇、厂房只是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空间载体,并不能代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培育;同样,房产开发只能为高新区带来短期的效益,只有依靠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税收、就业等贡献的增加,才能为高新区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保证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高新区的发展,未来必然应该从孤立的房产开发走向综合的产业开发,通过土地、房产的产业入股等方式,将土地、房产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同样也要从片面的环境建设走向全方位的氛围培育,在打造一流的硬环境的同时,加强区域文化氛围、创新机制、管理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

五、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区向现代化综合城市转型

我国高新区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实行特殊优惠政策,一直被认为是“特殊地区”,号称“科技特区”。与所依托的城市作为两个独立的地区各自发展,表现在经济社会统计的单独进行,计划与规划的单独制定等方面。

这种独立在财富积累的初期阶段有利于直观反映建设成果,并有助于高新区的快速发展。但当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却会造成统计指标双重或多重,难以直观地反映高新区与城市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对现实状况不能客观评价,以至对资源配置、计划制定以及领导决策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随着高新区的发展演进,必然涉及到新的城市功能配套,城区建设方面的任务逐渐增加。而高新区与新城区同时建设,高新区易被新城区发展的各种社会配套设施建设所排挤,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等建设项目,或无法实施,或停滞不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基金与风险投资也无法落实。

未来高新区不应只定位为一个产业集聚地,还要定位为一个人气的集聚区、文化的扩散区、资本的融通区。高新技术产业不同于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特性——智力资源密集、规模较小、信息网络化,决定了高新区功能的综合性,不是单纯的科技产业区,还包括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憩服务等综合功能。


※案例借鉴※

法国索非亚高科技园区


一、基本情况

在遍布法国的40多个高科技园区中,索菲亚园区是创办最早、规模最大、也是最有影响的一个。园区占地2300多公顷,分布于5个市镇,接纳了1100多个企业(其中外国企业占十分之一),创造就业岗位2万多个。如今索非亚与英国的剑桥科技区和芬兰的赫尔辛基高科技区成为欧洲三大科技园区。


园区建于1969年,坐落在法国南部阿尔卑斯-滨海省风景如画的自然保护区内。与美国硅谷或其它国家的高科技园区不同,索菲亚园区没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作为起步发展的依托,而是在一片空地上从零开始。

把园址选在这里,一是因为地处“蓝色海岸”的阿尔卑斯-滨海省多少年来一直靠旅游业为生,经济活动单一,建立科技园区可以优化经济结构;二是这里交通便利,距法国位居第二的尼斯国际机场仅20多公里,与著名的戛纳电影城和格拉斯香水之都也只是十几公里之遥,具备吸引外来企业和外来资金的条件。

二、发展特点

(1)发展高端、高附加值的产业和环节,成为法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主导产业突出,信息通信业成为园区主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信息通信类产业占据重要地位,企业数占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80%,有300多家著名IT公司的地区总部设在这里,聚集了50多个国家的1.6万多名工程师,成为法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地。主要从事创新和研发环节,以及少量的小批量生产。

(2)大力支持本土企业创业发展,每年有大量企业诞生。采取多种途径支持企业创业发展。包括:引入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成为法国高校和研究机构最为集中的地区,为园区提供技术创新源泉;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资源,大力发展支持企业创业发展的孵化器和风险投资;活跃的非政府组织,建立大量协会和俱乐部来为各种机构的交往提供中介服务和平台。每年有大量企业诞生。园区年均新增企业120~160家(企业总数1276家),每年大概80~120家企业退出,年净增40~80家企业。

(3)国际化程度高,国际高新技术企业、高端人才、风险投资等在园区占有很重要地位。集中了多家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非常强调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园区技术人员分别来自50多个国家,园区中有大量的国际学校,招收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向索菲亚地区投资的风险投资公司中50%左右是外国企业,主要资金来源是美国、新加坡、英国和德国等国。

(4)良好的园区生态环境。因地处自然保护区,科技园区从建立之初就强调环保,大面积自然绿化带,园区内无污染工业,所有的建筑层高限制在四层以下。时至今天,整座园区完全掩映在绿树荫中。

(5)政府主导驱动。索非亚科技园区设立来自于政府主导意志,并非市场自然形成;政府对园区发展给予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政府官员及其他知名人士对园区进行推广和宣传。




联系东滩
如果您需要我们提供项目咨询、运营顾问、专题研究等方面服务,请点击“业务联系”填写需求信息,以便我们尽快做出回复。
咨询热线:021-3362 6586,139 1600 5445
业务联系
微信扫一扫
立即关注东滩智库

业务联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