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园区升级路径

发布作者:东滩智库浏览次数:

产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正迎来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关键转折。新质生产力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核心特征,成为园区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产业园区需要通过“创新-生态-数字”三维驱动的升级路径,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支撑。


一、创新产业化与产业创新化

创新与产业的双向赋能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生成机制。创新产业化聚焦“技术到产品”的转化,产业创新化侧重“传统到现代”的升级,两者形成的闭环推动园区突破产业链卡点、抢占未来赛道。

1、锚定战略方向,布局未来产业

2024年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方向,为园区产业布局提供了政策指引。园区需要挖掘内外部科技产业资源,聚焦有潜力的产业机会,通过产业聚焦、新兴导入、激发创新、智能改造、业态升级等多元路径,在未来产业领域谋求占位。

2、产业基础再造,推动迭代升级

产业升级离不开技术、工艺、材料等工业基础能力的支撑。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需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生态:一方面整合科技研发、风险投资等中介服务,另一方面建立技术、标准与工匠培养协同机制。产业升级应瞄准关键节点集中发力,精准识别产业链短板,集中资源攻克“卡脖子”技术,并以此为核心提升上下游产业的竞争力。

案例链接:杭州高新区物联网产业园

杭州高新区(滨江)物联网产业园集聚了海康威视、宇视科技、矽力杰等一批领军企业,形成了千亿级智能物联产业集群。园区以龙头企业为链主,围绕创新链产学研融合、产业链上下游融通,构建“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新模式。

围绕智能物联产业引入公安部一所国家安防质检中心、中国移动“5G创新联合实验室”、电信5G创新中心、季丰电子芯片全要素分析检测实验室等各类创新研发中心,推行科产创新“双驱动”模式。

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相互接续的物联网产业创新创业平台,布局多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及孵化器,针对物联网芯片、传感器、光学镜头等核心零部件,聚焦龙头企业上下游和衍生裂变项目。

发挥链主型企业聚合带动效益,支持龙头组建省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组建“智慧安防产业链共同体”“数据存储产业链共同体”,推动科研突破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

推进基础科学、共性技术、应用场景、企业自主创新4个层级创新体系;落点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杭州国际数字交易中心等交易机构,不断激活技术、资本、数据等资源要素,为产业链创新发展赋能。


二、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

绿色低碳与生态协同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园区需通过能源革新与生态构建,实现“发展与环保”“龙头与配套”的双重平衡。

1、打造零碳生态,重塑能源结构

绿色低碳园区建设成为园区发展共识。建立清洁能源“发电、储存、充电”的零碳自循环系统,可以帮助园区及入驻企业优化能源结构,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打造集光伏发电、储能、充电桩于一体的绿色能源模式,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综合效率,减少碳排放,实现园区“近零碳”运营。

2、构建产业群落,强化协同效应

以平台型企业连接产业集群上下游,打造多方协同的产业集群发展生态;一是产业链贯通逻辑,怎样把各环节做到高效协同、业务一体化协同,增强产业运作的效率;二是发展生态的逻辑,在各个细分领域行业做深度集群,实现生态合作;

有重点地进行产业突破,形成龙头企业+中小企业构成的产业生态体系,打造“1+N”网络模式的产业共同体。

案例链接:中山火炬开发区产业转型

中山火炬开发区曾是珠三角传统工业集聚区,近年来以“工改”为突破口,构建起“空间集约+链主引领+生态自治+要素支撑”的产业升级体系,实现年产值倍增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产业生态化转型的标杆范本。

通过“腾笼换鸟”式改造,实现物理空间与产业能级的双重跃升。改造过程中同步完善道路、绿化、停车位等基础设施,并依托深中通道区位优势,布局公有住宅、酒店、商业体等生活配套。如电子基地智能综合体集生产制造、研发办公、生活服务于一体,形成“8分钟产业服务圈”,解决企业生产易、留人难的痛点。

围绕中山市“十大舰队”产业集群培育方向,聚焦智能装备、光电信息、健康医药三大赛道,通过链主牵引形成“1+N”产业生态。比如针对光电信息赛道,通过引进深圳比科斯集团等龙头,成功吸引多家小米生态链企业入驻,形成“深圳总部+中山制造”的协同模式。

培育企业内生协同组织,结合政府精准服务,形成“外引+内生”的生态培育模式。联速科创园聚焦光电光学产业链,入驻企业涵盖核心器件、组装测试、终端应用等环节,实现“上下游就在上下楼”的集聚效应;入驻企业自发成立光电信息业分会与企业业主委员会,建立“月度交流会+季度研讨会+年度招商会”机制。


三、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

数字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园区需通过平台建设与精准赋能,推动产业集群式数字化转型。

1、搭建赋能平台,破解转型难题

工业互联网等平台成为园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抓手。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等进行生态共建,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产业集群内部研发、制造、流通、销售、品牌等内部资源的整合和外部专业资源的链接。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工业电商、供应链金融、工业大数据交易平台等,实现更大维度的产业生态融合。

2、深化数据应用,培育创新业态

数据要素的激活是园区数字产业化的核心。可以成立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为工业企业进行工业大数据诊断服务,实施工业大数据的概念原型、大数据分析服务试点项目。要推动制造业大数据应用,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先导,积极发挥大数据技术在提升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营销及服务等环节的作用。

案例链接:苏州高新区数字化转型

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助推数字技术渗透各行各业,培育发展新业态、新赛道,积极探索出一条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以成立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为突破口,搭建政府与企业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桥梁,结合全区创新扶持政策、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整合区内大院大所、创新载体、龙头企业等多方优势资源。

引进工信部电子五所华东分所、苏州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赛飞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重点院所,中移软件、美云智数、浪潮等解决方案服务商,山石网科等网络安全服务商,坚持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数字化转型赋能体系。

加快赛飞、浪潮等工业互联网平台深耕赋能,打造一批典型行业数字化赋能解决方案;分场景加大力度培育天准科技、泽达兴邦等本土服务商。

支持胜利精密、协鑫光伏等企业建设一批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培育阿特斯、路之遥、安捷利等一批市级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企业。

聚焦中小企业数字化共性需求,为企业提供更多精准好用、成本适宜的共性解决方案和平台,实现产品全流程、资产全流程、商业全流程等方面优化提升。



联系东滩
如果您需要我们提供项目咨询、运营顾问、专题研究等方面服务,请点击“业务联系”填写需求信息,以便我们尽快做出回复。
咨询热线:021-3362 6586,139 1600 5445
业务联系
微信扫一扫
立即关注东滩智库

业务联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