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能手机到AI硬件,一场价值万亿的产业重构已拉开帷幕,各地产业园区正迎来转型升级的关键窗口期。在这场产业变革中,园区经营者只有把握趋势、精准定位,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产业新趋势:AI驱动下的价值链重构
当前,消费电子行业正处在从“手机中心化”向“多中心化”演进的关键节点。传统品类增长放缓的同时,新兴品类快速崛起,预示着整个产业价值链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据预测,2025年全球科技与消费电子产业销售额将达到1.29万亿美元,其中AI硬件、XR设备和智能家居等新兴品类保持着25%以上的年增长率。
2025年被业界称为“AI硬件元年”。从可实时翻译的AI眼镜到能投影交互的AI Pin,从适配异形终端的柔性电池到服务端侧AI的高性能芯片,消费电子产业正在人工智能的催化下经历一场深刻变革。端侧AI能力的提升成为消费电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从初创公司到科技巨头,纷纷推出各类AI原生设备。这些设备不再依赖传统的APP生态,而是通过自然语言与用户交互,通过AI理解用户意图并执行任务。
持续的政策支持正在为产业价值链重构注入源源动力。近年来,国家积极促进数字化消费电子产品消费,从最近的鼓励政策看,截至2025年5月,手机等数码产品补贴突破5000万件,带动销售1432.6亿元。这类政策不仅刺激短期消费,更推动了产品结构升级。同时,各地政府围绕核心零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关键环节进行精准扶持,正从产业链层面夯实创新基础。
二、产业链解构:从关键部件到智能终端
智能终端产业链可分为智能软硬件、终端制造和应用场景三大层次。这里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对智能软硬件、终端制造的细分市场方向做下分析。
1、智能软硬件领域
PCB领域:面向智能终端的高密度互联和小型化需求,重点发展高频高速PCB产品,支持企业发展多层板与软硬结合板。
芯片领域:加快构建“端-云协同”的芯片创新生态,推动高性能、低功耗端侧芯片的开发与量产。珠海市正积极推动RISC-V指令集在智能终端芯片中的深度应用,发挥其高性能、低成本、高适配的独特优势。
算法领域:提升智算中心“算力+算法”服务能力,加大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关键算法的研发力度。
传感器领域:统筹布局感知类、识别类、生理监测类、环境检测类等高性能传感器产品研发与产业化。
电池领域:积极发展适配各类智能终端的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新一代消费电池,加快固态与半固态电池研发量产。
2、智能终端制造领域
智能终端制造已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智能生活终端:包括智能空调、智能电视、智能音响、智能厨电等,正向智慧互联、自主感知、情感交互方向升级。
智能穿戴设备:涵盖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耳机、手环等产品,加快向AI原生化、轻量化和高舒适度方向演进。
智能机器人:面向消费级、服务级与行业级应用,加快推进具备环境感知、智能决策、人机协同等能力的新一代智能机器人发展。
智能交通终端:包括城市轻出行工具、无人机、无人船、充电桩、智能立体停车场等智能交通终端产品。
三、细分产业机会:新兴品类爆发式增长
消费电子产业的变革正在重构整个产业链价值分配,技术壁垒高的核心零部件、先进材料、高端设备等环节保持着较高的盈利水平。在消费电子行业整体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多个细分领域呈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1、AI眼镜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49.4万台,同比增长116.1%,预计全年出货量达到290.7万台,同比增长121.1%。作为端侧AI的核心落地场景之一,AI眼镜凭借轻量化的形态和不断增强的智能交互,展现出成为下一代智能穿戴入口的潜力。
2、AI PC
随着英特尔、AMD和高通等芯片厂商纷纷推出集成NPU的处理器,PC行业正迎来AI变革。IDC预测,到2027年,AI PC将占据PC市场60%的份额。这些技术进步使得AI PC能够实现实时字幕翻译、语音控制、图像生成等本地化AI功能,既保护了用户隐私,又降低了云端计算成本。
3、AI手机
据预测,2025年全球生成式AI手机出货量有望达到3.69亿支,其发展已从初期的功能优化,进入以端侧大模型和AI智能体为标志的新阶段。各大芯片厂商在NPU算力上激烈竞逐,旨在为更复杂的本地AI任务提供支撑。与此同时,手机厂商正全力构建各自的AI智能体生态,试图打造新的用户体验和流量入口。
4、AI玩具
其核心价值已从传统的“娱乐功能”转向情感陪伴与个性化教育,覆盖儿童、成人乃至银发群体。据预测,2025年至2034年,全球AI玩具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20.48%,其产品形态和应用场景主要包括老年情感陪护场景、个性化教育陪伴场景、医疗康复辅助场景等。
5、服务机器人
当前,智能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多元化的发展机遇,服务机器人市场已占据主导地位,在餐饮、医疗、养老陪护等场景正加速普及。多地推动服务机器人发展行动方案,聚焦家用陪护、教育娱乐、智慧家居、医疗护理等典型场景,推动智能机器人向多模态感知、高效边缘计算、低功耗运行等方向迭代升级。
四、园区发展模式:从空间提供到生态构建
面对消费电子产业的新趋势,各地产业园区正在探索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对于园区经营者而言,只有准确把握技术趋势、构建强大的产业生态,才能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1、产业链协同模式
厦门火炬高新区锚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支持天马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新型显示创新联合体,联合上下游重点企业、高校院所开展协同攻关。在火炬(翔安)产业区,三安集成的芯片经过精密生产流程后,被运往11公里外的厦门天马微电子,化身为一块块新型车载显示屏。这种地理空间上的毗邻,大大提升了产业链协同效率。
2、投建营一体化模式
深圳龙华智能科技产业园作为龙华区首个优质产业空间试点项目,采用投建营一体化开发模式,为先进制造业企业提供“通用+定制”空间解决方案。
项目以“总成本+微利”的价格面向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分割销售,是深圳市首个去化率达到100%的优质产业空间试点项目。园区在建设过程中注重运营前置,从空间定制、金融对接、装修辅导、电容调配、设备搬迁等方面发力,让企业“拎机入户”。
3、跨区域协作模式
云南五华两亚(磨憨)产业园创新性采用“1+1”工贸并重模式,探索“省会资源+口岸优势”融合发展模式。在南坡国际产业合作区内,重点发展轻纺、五金机电、农业机械、消费电子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在磨憨围网区内,大力发展跨境贸易、跨境旅游、跨境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这一模式旨在将五华区深厚的科教人才与产业基础优势,与磨憨的独特区位口岸优势深度结合,切实将通道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
4、专业化运营模式
深圳龙华智能科技产业园以软件提升竞争力,如联合各大银行推出专项金融产品,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园区还通过调整基本电费收缴方式,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在“招点引链、聚链吸点”的招商模式下,园区已形成以“细分领域龙头”引领,以“小巨人”为链主、专精特新上下游配套共同进驻的产业集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