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创新驱动、链条重组、产业下沉等多种趋势,医药产业链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扩散布局,这将为更多医药产业园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而对于有一定生物医药产业基础的园区来说,借助产业链整合重组的发展机遇,将更有机会实现生物医药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升级。
一、构建产业共同体
基于生物医药产业的接力棒机制,龙头企业将更有机会通过裂变发展、投资创业企业拓展研发管线,或是在全球设立创新孵化器,收购有潜力的成果项目,成长为引领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平台型企业。连云港是实现生物医药企业裂变发展最成功的城市之一,早期的恒瑞医药等企业通过不断的裂变式发展,不仅催生了正大天晴、豪森药业、康缘药业等医药百强企业,而且形成了以抗肿瘤药、抗肝炎药、麻醉手术药、新型中成药、新型药用包装材料和医用消毒灭菌设备等六大产业为特色的医药健康产业集群。
同样,城市内部和城市间的多个生物医药集聚区,以及周边地区的生物医药园区之间,通过企业间合资合作、技术联盟等多种形式,可以形成联动发展的产业生态圈。南京生物医药谷与泰州中国医药城建立“研发-生产”飞地合作,南京生物医药谷依托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资源,聚焦新药研发、基因治疗、创新医疗器械等前端环节;泰州中国医药城发挥GMP生产基地、CMO/CDMO产能和产业化政策优势,承接南京的中试转化、规模化生产、注册申报等环节;两地联合制定《宁泰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发展协议》,建立税收分成、数据互认机制,形成"南京研发-泰州报批生产"的产业链闭环。2023年两地联合孵化企业达47家。
二、打造特色产业链
在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差异化发展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以某些特定细分领域为切入点和重点发展方向,可以走出一条独特的产业发展道路,如江苏昆山的小核酸产业基地、苏州太仓的质子治疗产业基地、常州的骨科及生物材料产业、浙江台州的原料药基地、浙江桐庐的内窥镜产业、河南长垣的医疗耗材产业等。
下面来看常州的骨科及生物材料产业案例。目前,常州已形成以骨科、齿科、心血管植入物等为主的特色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形成了全国最大骨科生产基地,涉及骨科植入物、骨科手术医疗器械、人工韧带、骨折固定夹板等骨科相关领域。常州集聚了天衍医疗、亚邦天龙医用新材料、南方卫材、脊硕骨科、法富来医疗科技、鼎健医疗等一批潜力型医疗器械行业新秀,拥有骨科植入物生产相关工具、表面处理、原材料、机加工等上游产业链配套,以及下游骨科植入物代理、销售和服务的网络。常州已连续多次举办中国国际骨科及生物材料产业投资峰会,在此领域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重构医药产业链
CRO、CMO、CDMO模式的发展,极大打散了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围绕特定产品或研发生产环节可以形成模块化集聚。江苏吴中医药产业基地已形成全国规模最大的OTC营养补充剂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及中间体供应基地、全国品种最全的肽类系列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形成了专业化的CMO产业集群。基地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综合条件最好的灵长类实验动物基地之一,集聚了药明康德、西山中科、苏州大学、贝尔达等多个动物实验平台,基地建成全球最大类器官库,应用微流控芯片技术将药物毒性测试周期从28天压缩至72小时。
上海浦东新区正在建设CMO试点区域,聚焦医药成果转化打造产业链聚合平台,以吸引更多国内外新药创制项目落户。位于张江科学城的上海天慈共享制药平台整合80条GMP生产线,整合医药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从成果转化入手将生产研发结合,打造全产业链可参与互动的共享式智能制造平台,使新药投产成本降低30%,2024年完成17个创新药CMO项目。而上海临港新片区建设的生物医药合同研发生产共同体,已形成涵盖抗体药物、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的模块化生产体系。如药明生物临港基地通过细胞培养-纯化-制剂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从临床前到商业化生产的无缝衔接。
四、推动创新链升级
生物医药创新链涵盖了科学院-研究生院-医研院-转化中心-临床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整个医学创新闭环,除了倍受关注的科研院所、转化中心等环节,其中的医研院、临床医院、康复医院等环节对于生物医药创新也非常重要。日本静冈医药谷、美国长木医学区等创建全球一流的生物医药创新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医药研发与医疗服务产业的联动发展,这为我国城市生物医药创新链建设提供了参考样板。
杭州医药港小镇通过加强与生物医药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三甲医院等的创新合作,打造生物医药产业的服务门户重地,以构建全链条的产业服务体系为目标,营造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生态圈。小镇已引进国家新药安评中心、省医疗器械检验院、人工智能新药创制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创新医药研究院、中国药科大学创新药物研究院、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物医药产业化中心等重量级平台。杭州医药港小镇构建的"医学创新共同体",整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树兰医疗等临床资源,建立"临床需求-基础研究-产品开发"的反向创新机制。2024年该平台转化创新成果37项,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