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关系经济产业发展的13个关键词

发布作者:东滩产研院浏览次数:

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十四五规划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非同一般。

总的判断,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全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从国内看,则更加关注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基于此,十四五规划的战略导向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东滩智库从经济产业视角进行十四五规划纲要解读,结合产业、应用、区域等总结了13个关键词:科创经济、智造经济、服务经济、内需经济、数字经济、文化经济、绿色经济、开放经济、幸福经济、区域经济、城市经济、县域经济、海洋经济。由于规划纲要内容较多,这里仅按主题做摘录整理,以后将对相应主题经济做细化剖析。


一、科创经济

目标:聚焦高能级创新,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相关纲要内容整理如下:

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1.jpg

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优化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布局。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

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实施国有企业研发考核,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鼓励有条件地方依托产业集群创办混合所有制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创新创业机构改革,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畅通科技型企业国内上市融资渠道,增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

深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加强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军民统筹发展,推动军地科研设施资源共享,推进军地科研成果双向转化应用和重点产业发展。


二、智造经济

目标: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制造业现代化和高端化,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纲要内容整理如下:

巩固提升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船舶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从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入手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工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子装备、工程机械、高档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等原材料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扩大轻工、纺织等优质产品供给,加快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企业改造升级。

2.jpg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深化北斗系统推广应用,推动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健全产业基础支撑体系,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和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试验验证等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实施应急产品生产能力储备工程,建设区域性应急物资生产保障基地。推动传统产业布局优化,改造升级。推广新型产业用地模式。


三、服务经济

目标: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构建服务产业新体系。相关纲要内容整理如下: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聚焦提高产业创新力,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商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聚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供应链金融、信息数据、人力资源等服务创新发展。聚焦增强全产业链优势,提高现代物流、采购分销、生产控制、运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发展水平。支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流程再造等新型专业化服务机构发展。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体育、物业等服务业。持续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与智慧社区、养老托育等融合发展。鼓励商贸流通业态与模式创新,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线上线下全渠道满足消费需求。


四、内需经济

目标: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相关纲要内容整理如下:

培育新型消费,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鼓励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动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等消费提质扩容,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持续扩大优质消费品、中高端产品供给,率先在化妆品、服装、家纺、电子产品等消费品领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健全强制报废制度和废旧家电、消费电子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处理体系。

拓展投资空间,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健康发展。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完善城乡融合消费网络,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改善县域消费环境。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规划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市内免税店。建设现代物流体系,统筹物流枢纽设施、骨干线路、区域分拨中心和末端配送节点建设。


五、数字经济

目标: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以数字化手段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相关纲要内容整理如下:

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新兴数字产业,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业水平。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关键算法、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加快布局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神经芯片、DNA存储等前沿技术。促进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若干国家枢纽节点和大数据中心集群。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

3.jpg

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在重点行业和区域建设若干国际水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深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培育发展个性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深入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众包设计、智慧物流、新零售等新增长点。加快发展智慧农业。

深化国家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推进城市数据大脑建设,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培育工业互联网+智能智造产业生态。


六、绿色经济

目标:聚焦高水平生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相关纲要内容整理如下:

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建设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热能。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构建集污水、垃圾、固废、危废、医废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

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产业,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务模式。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绿色化改造;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规范发展再制造产业。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深化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新整合设立秦岭、黄河口等国家公园。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长江流域和三江源国家公园等开展试点。

4.jpg


七、开放经济

目标:聚焦高层次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相关纲要内容整理如下:

有序推进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相关业务开放。建立健全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健全技术贸易促进体系。稳妥推进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金融领域开放。

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深化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改革探索,积极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加快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进程,稳步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

完善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功能,支持宁夏、贵州、江西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支持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高地、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辐射中心。推进福建、新疆建设“一带一路”核心区。

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深化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贸易促进平台、国际营销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模式,鼓励建设海外仓,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


八、幸福经济

目标:面向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相关纲要内容整理如下:

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国家标准,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技术院校和专业。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

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储能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100个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建立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

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成河北、河南、山西、辽宁、安徽、福建、云南、新疆等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积极发展医疗联合体。加强国家心血管、呼吸、肿瘤、创伤等医学中心建设。打造若干引领国内、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水平医学中心和医学创新转化中心。

加强预防、治疗、护理、康复有机衔接。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使用改革,发展高端医疗设备。加强中西医结合,促进少数民族医药发展。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

深化体教融合、体卫融合、体旅融合。因地制宜发展体育公园,支持在不妨碍防洪安全前提下利用河滩地等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探索中国特色足球篮球排球发展路径,持续推进冰雪运动发展,发展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职业体育赛事。扩大体育消费,发展健身休闲、户外运动等体育产业。

发展银发经济,开发适老化技术和产品,培育智慧养老等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整合利用存量资源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积极发展农村互助幸福院等互助性养老。支持培训疗养资源转型发展养老。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示范,加强校外活动场所、社区儿童之家建设和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完善儿童公共服务设施。

推动就业社保、养老托育、扶残助残、医疗卫生、家政服务、物流商超、治安执法、纠纷调处、心理援助等便民服务场景有机集成和精准对接。

5.jpg


九、文化经济

目标:提升文化自信,延续传统文脉,拓展文化业态,实现创新发展。相关纲要内容整理如下:

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鼓励优秀传统文化产品和影视剧、游戏等数字文化产品“走出去”,加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建设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

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加快提升超高清电视节目制播能力,推进电视频道高清化改造,推进沉浸式视频、云转播等应用。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融媒体中心(平台)建设。

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推进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旅游演艺等创新发展,提升度假休闲、乡村旅游等服务品质,完善邮轮游艇、低空旅游等发展政策。


十、区域经济

目标: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相关纲要内容整理如下:

东部地区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引领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高水平建设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上海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京津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建设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完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两廊两点”架构体系。长三角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在长江、京广、陇海、京九等沿线建设一批中高端产业集群,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支持淮河、汉江生态经济带上下游合作联动发展。打造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提升哈尔滨对俄合作开放能级。


十一、城市经济

目标: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相关纲要内容整理如下:

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发展壮大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培育发展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

6.jpg

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特大城市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医疗和高等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大中城市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确立制造业差异化定位,因地制宜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专业服务中心。

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推行功能复合、立体开发、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发展模式,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功能。建立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机制,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


十二、县域经济

目标: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相关纲要内容整理如下:

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推动种养加结合和产业链再造,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特色产业。

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商贸流通、检验检测认证等平台和智能标准厂房等设施。创建300个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300个设施农业和规模养殖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30个全国性和70个区域性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有序推动符合条件的县和镇区常住人口20万以上的特大镇设市。推进县城、县级市城区及特大镇补短板,完善综合医院、疾控中心、养老中心、幼儿园、市政管网、市政交通、停车场、充电桩、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产业平台配套设施。

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将经营性资产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健全农户“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入乡创业就业可以在创业就业地落户并享受相关权益。


十三、海洋经济

目标:协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相关纲要内容整理如下:

围绕海洋工程、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推进海水淡化和海洋能规模化利用,提高海洋文化旅游开发水平。

优化近海绿色养殖布局,建设海洋牧场,发展可持续远洋渔业。建设一批高质量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特色化海洋产业集群,全面提高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发展水平。

7.jpg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出台,原有对于十四五的各种预想终于落地。从省市县到各类开发区,应以此为标尺重新审视地方经济,通过系统谋划更好地适应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实质性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联系东滩
如果您需要我们提供项目咨询、运营顾问、专题研究等方面服务,请点击“业务联系”填写需求信息,以便我们尽快做出回复。
咨询热线:021-3362 6586,139 1600 5445
业务联系
微信扫一扫
立即关注东滩智库

业务联系

关闭